管式超滤膜元件运行中出现产水量下降,需按步骤排查原因,避免盲目操作导致元件损伤,可从污染、系统参数、元件状态三方面入手。

首先排查膜元件污染情况。若进水含大量悬浮物、胶体或有机物,易附着在膜表面形成滤饼层,堵塞膜孔。可观察膜元件表面是否有明显污垢,或检测进水浊度、COD 变化,判断是否因污染导致通量下降,这类情况多伴随跨膜压差升高。
其次检查系统运行参数。若进水压力过低,会导致膜面流速不足,影响产水效率;进水温度过低则会增加水的黏度,降低透过速率;此外,若进水 pH 值偏离膜元件适配范围,可能导致膜材质性能变化,间接影响产水量,需逐一核对参数是否在合理区间。
最后确认膜元件本身状态。长期运行后,膜元件可能出现破损、密封老化等问题,导致产水短路或有效过滤面积减少,可通过检测出水水质(如浊度、悬浮物含量)判断,若出水水质变差,可能伴随产水量异常。
按以上方向逐步排查,可快速定位产水量下降的核心原因,为后续处理提供依据。
